兒童讀經班除了邀請道親的孩子,也可以開放讓社區兒童一起來讀經。一方面培育道中下一代的人才,同時也為國家、社會育才,繼而廣結善緣,待機緣成熟再度人求道、成全修道,也是一件好事。
種下一顆經典的種籽在孩子的心田,我們無法決定種籽何時發芽,無法干涉枝葉該長成什麼樣子,但我們可以確信,經典的花必定會結出動人的果實,讓孩子一生受用無盡。
還記得因緣具足的那一天,民國八十六年,為了設佛堂舉家搬遷到現址,請人來裝設電話, 配線師傅碰巧是道親。工程進行中,為了送孩子去讀經班,必須提早走,本來就對讀經感到好奇的梁麗雪,藉此機會前往參觀,真切地感受到讀經的魅力。對讀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後, 循線找到高雄市讀經協會,並攜回王財貴教授的讀經理念小手冊和幾本教材,幾經研究, 下定決心要設立讀經班。請示謝聰烈點傳師:「兒童讀經班除了邀請道親的孩子,也可以開放讓社區兒童一起來讀經。一方面培育道中下一代的人才,同時也為國家、社會育才,繼而廣結善緣,待機緣成熟再度人求道、成全修道,也是一件好事。」得到這樣的答案後,一顆讀經的種籽於焉種下。為了讀經班,道親、全家人動起來了。既然是定位在對社區開放,不論是同事的孩子、鄰居的孩子、道親的孩子、自己的孩子……都是邀請的對象。
除了選定教材、擬定進度,還用心準備課後的點心,甚至因此學習點心烘焙。道親楊文濱更發心護持,製作了尺寸特殊、讀經專用的桌子,只為了讓兒童能在舒適的環境中,悠遊經典的世界。做中學,讀經方法再進化「一開始只是有樣學樣,學生來來去去,沒有要求家長一定要陪同,或是強調回家後要怎麼配合複習;家長也認為孩子夠大,不用陪讀,」說起那段剛開始的歲月,梁麗雪認為那是摸索期必經的過程,「其實效果不太好,家長把讀經班當托兒所,只負責接送、不知進度、不明白經文的內涵,更不曾親子共讀,錯失成功的關鍵。」
因此,積極參加讀經協會所辦的講習、研討和觀摩,修正不足,重新出發。她發現兒童是否能持續讀經的關鍵在家長,領悟到「定時定量、親子共讀」的重要性。在兒童加入讀經班時,會先跟家長說明讀經的理念,同時要求家長一定要隨童入班、回家每天至少必須布施半小時陪讀。讓善緣在親子間、師生間發酵成長。「兒童讀經其實是開發兒童的記憶潛能。」翁明諸以猶太人的例證做說明。猶太人的傳統是在孩子三歲時,送他們去讀希伯來文、《聖經》、摩西律法、《出埃及記》等等,以前聖賢所留下來的經典,開發他們的記憶潛能,一旦記憶潛能受到開發,對知識的學習便特別有效率。當他們吸收多、內化後,接著而來的便是創意的產生,所以諾貝爾獎得主,猶太人所佔的比例極高。
除了知識技能層面,在精神生活層面上,讀經也是值得推崇的。猶太人在歷史上多次受到迫害、生活困頓,卻仍生活得優游自在,難道他們都不曾感到挫折嗎?會的,但因為經典在他們身上、聖賢的智慧在他們心上,無形中,在面對生活上的顛沛流離時,便會從觀念上轉化,因為經典與他們同在。上天自有安排的巧妙因緣每次去家訪時,只要看到道親家中有十三歲以下、適合讀經的兒童,翁明諸就會說明讀經的好處,並以地藏古佛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的故事成全。發下如此大愿的地藏古佛,讓地獄眾生都能夠成佛的方法十分簡單,就是廣設聽經所。「經典是上天藉著聖人的自性所流露出來的東西,是能夠啟發心性的東西,藉由聽經、體經、行經,在心性上能有所提昇,如此才能從根本改變。」多年的經驗,讓他通透了其中的道理,並進一步延伸思考:「你是要在世的時候讀經呢?還是要去世後才讀經呢?再者,如果你能開讀經班,你就是在世的地藏古佛。」
這樣的理念,也成全了當時尚未設壇的楊文濱。聽完後,興起家裡也要設立讀經班的念頭,這便是他設佛堂的因緣。開始規劃後,最擔心的就是讀經班的師資問題,幸賴他在國小教書的表妹允諾承擔;沒想到開班的時候,表妹夫卻說路途太遠,不讓她去。巧的是,附近原有淨宗學會的讀經班突然要收編,兩位老師中恰好有一位是楊文濱孩子的老師,得知這件事後,兩位老師就轉而護持他的讀經班,這一切因緣,印證了「人有善念,天必從之」。在學生方面,梁麗雪將家中青少年讀經班的孩子引導過去當讀經種籽,協助帶動,而這批孩子也十分盡責的擔任起帶讀的小老師。他們排班帶讀,其中一個孩子,原本參加同學慶生會是他的最愛,但那一次卻特別交代媽媽提早來接他回去,只因當天輪到他帶讀,不可錯過,讓家長深刻的感受到經典是如何影響孩子。
我讀經,所以我特別「在這裡我們只帶讀, 每一個新進度至少都會當場唸上十遍,老師唸一遍,小朋友唸一遍,這樣就算兩遍,其實讀經久的孩子,唸個三、五遍就會背起來,但是我不要求他們當場背起來,畢竟每個孩子的記憶力是不一樣的。」在課堂上就只是反覆讀誦,次數愈多愈好,這是梁麗雪堅持的老實讀經,「在教材選取上,一小時二至三種,散文、韻文搭配,通常會挑一般讀經托兒所、安親班、學校……認為有點難度、不排進學程的經典。例如《論語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孝經》、《詩經》和古詩部分的《唐詩》,這好比正餐,錯過記憶的黃金時間,就很難深植。記憶潛能一旦開發,其餘短篇、短句的啟蒙教材就好比點心,可透過自學,隨心取用。」
在這些原則之下,讀經的兒童不只提早識字、認識的樂觀,省思是不是在引導中少掉了什麼, 現在講《論語‧學而篇》時,提到「學而時習之」,一定強調並鼓勵孩子在學習上要精進、要努力。「怎麼可以不好好讀書,不好好讀書,你就學不會東西,能力就會不好,能力不好以後要怎麼去服務人?你沒有能力,不能服務別人,就沒有成就感,沒有成就感就不會幸福快樂。這是一個線索,一個思維。」與一般人所抱持的思維模式:「好好讀書是為了進好的學校,進好的學校以後就可以找好的工作,找好的工作就可以賺多一點錢,賺多一點錢就會幸福」截然不同。在講述經典時帶出這個概念,既不突兀,又能引發青少年樂學的熱力。